开发的心路历程
最近总能在小红书上刷到“长期主义穿搭”类帖子,好像不配上长期主义的标题或者标签这帖子就发不了了。一开始我觉得蛮符合直觉的,好的、贵的,总会用得久一些。但是果真如此吗?张姐去年斥巨资买了件3000多的羽绒服,我说这么舍得?她说没事,我穿十年,今年:
而我的衣柜呢?也好不到哪里去,有买回来连吊牌都没摘的裙子,放了两年,前段时间践行断舍离给扔了。有买的时候觉得还凑合的鞋,懒得逛了就它吧,结果就穿了1次,最后挂闲鱼也没人要。每天打开鼓 鼓囊囊的衣柜,却还是在发愁今天到底该穿什么。
选择太多,就等于没有选择。
因为拥有得太多,反而对自己应该穿什么、买什么一头雾水。而人只有在匮乏时,才会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。
于是我开始了断舍离。
-
出:扔掉凑合的衣服
-
在扔衣服的过程中,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那些凑合能穿的衣服。如果一件衣服一点都不合适的话,就能毫不犹豫地舍弃,可如果它凑合能穿,舍弃的难度便会陡然加大。如果那件衣服恰巧还很贵,那就是难上加难。
-
穿着凑合能穿的衣服会感到内心雀跃吗,会对这一天的自己充满自信吗?一直穿一些凑合的衣服,无法发现其他更适合自己的衣服。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,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?明明我们人生的每一天都如此珍贵!
-
更重要的是,这些衣服无法带给人“终于买到它了”的满足感和喜悦感,所以我们会很快就进入下一次的买买买。在“下一次可能会满意”的不确定的期待中,浪费了金钱,迷失了自我。反复进行没有自觉的购物,不论何时都无法得到切实的满足。
-
舍弃不用的物品并不可惜,最可惜的其实是将衣服买回家但不穿。当我们买下根本不会使用的物品时,相当于已经浪费了这部分金钱。所以,不论是将这件物品持有10年,还是买回来3天就丢掉,两者的浪费程度并没有什么区别。
-
-
进:只买真正喜欢的衣服
- 钱财有限,所以更应该只买真正想要的东西。切身体验这份喜悦感,然后更加珍惜地去使用。只要体验过一次这样的幸福感,便会在不知不觉间忘记那些备选品了。
- 但什么是我真正喜欢的呢?小红书上关注的穿搭博主一长串,各个季节为我推送新品,看着 真的很好看啊,这就是我喜欢的!但是买回来可能试穿后,又变成了凑合。
- 时尚博主设定的穿搭场景与现实中我们真正的生活场景、外出的目的地、乘坐的交通工具等,几乎完全不同。更为关键的是长相和身材也不一样啊。 所以,我们只能自己思考穿什么、怎么穿。
- 通过记录自己每天的穿搭,才会逐渐发现,哪些衣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,哪些只是为了凑合。
在这一出一进之间,我希望能看清自己真正适合的是什么。
这些思绪每天推动着我,促使我开发了LookLog。
我希望:
-
记录穿搭,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,而不是看博主怎么说、怎么穿。
-
记录单品穿着次数,知道哪些是假便宜,哪些是真长期主义。
(只穿了1次就觉得不好搭衣服挂闲鱼了的鞋,和虽然贵但真穿了两三年的马丁靴)
舍弃不再适合自己的衣服,并在每次购买衣服时深思熟虑。只要能坚持这么做,“适合自己的那件新衣服”的形象便会逐渐鲜明起来。长此以往,你的衣橱里就只剩下适合自己的衣服了,这样就能无限接近理想中的“零压力衣橱”!
我也尝试过直接找现成的App开始记录,但是我太懒了,在尝试过的衣橱App中,大部分上来就需要登录注册,或者在录入衣服时有一大堆参数需要填写,对P人太不友好了。于是我尝试自己开发,一开始我想得更理想,接入淘宝的API,直接识别上传的衣服,用户连价钱都 不用填,但是这对开发经验约等于无的我来说,难度有点点大,我不想在最小可行性产品阶段,就把自己给绊住。而且接入三方API必然会有价格问题,我也不想一上来还没添加两件衣服呢,就开始付费了。于是采用了用户手动输入价格的方式。品类的识别也用了一点点AI,微AI,AI得不多,40%吧哈哈哈哈哈。
总之LookLog不需要登录注册即可使用,数据完全本地化,不用担心隐私问题。
添加衣服也挺简单的,输入图片->填价格,然后保存就可以了。抠图和识别品类都是零延时,后台自动就操作了,iOS的vision API还挺好用的。
通过不断记录,我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最爱的30件衣服,这些衣服,每一件都会穿,每一件也都很喜欢,而且每一件对自己而言都非常合适。
我们每天都会做各种各样的选择,从物品到衣服,再到生活方式。我想,人生正是由这些接连不断的小小的选择组合而成 而LookLog希望成为你在这条觉知之路上的同行者,帮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"恰好"。